“教师母机浙师大,六秩输才成千万。砺学维实校训严,杏坛教泽誉天下。”这是笔者喜读《浙师新途》后对母校的点赞之语。

今年4月17日,我喜出望外地收到了从中学到大学同窗10年的挚友邵介安同志从浙中之地金华寄来的一封不平常的信和一部不平常的书。说它们不平常,是因为我是浙师大前身浙师院62届的毕业生,离别母校已五十有四年,如今年且八十了,可称是师大的一名老学子。因为“老”,所以特别关注和珍惜母校的兴盛发展,特别渴望母校传来的信息佳音,而这封信和这部书恰满足了我的心愿。邵的信是介绍他亲身参加师大于4月16日举办的60周年校庆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信中写到,校庆活动盛况空前、气氛隆重而热烈,学校领导和在校员工像接待远方贵宾一样迎接四方学子,忙上忙下、忙里忙外,不亦乐乎!还说到母校的办学业绩已培养了30多万名学子,遍布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其中翘楚者已成为当代教育名家、作家以至国家的稀才院士……母校正走向“辉煌时期”。一部书是指周舸岷老师主编的《浙师新途》。周老师是学校创建时的元老,且全身心致力于学校的创业发展,他对学校情深意浓,为配合校庆60周年,早在头一年就偕同校友编写好了这本书。你说,我拿到这样珍贵的书和信岂能不欣喜若狂?

我阅读《浙师新途》别有一番心情。一是如前所述,我是一名老学子,特别关注学校前世今生的变化;二是前两年我曾一气读完了周老师主编的,记叙学校从创办始至1985年前30年办学历程的《师大往事》(后改名为《浙师往事》)。阅读后写了一篇读后感(文题是:《回忆是一首诗――读师大往事》,据悉,这篇稿子登上了浙师大校友网)。我在文章的附言中还向周老师提出了再编一本反映师大后30年办学历程的书的建议,如今欣喜地读到了周老师再次担纲主编的《浙师新途》,岂不实现了我的夙愿?

打开《浙师新途》一书,看到内有“回忆”、“环境”等5个篇章共149篇文章。这些反映来自新老学子和校友心扉的优美文章,从不同侧面记叙了浙师大办学的心路历程,涵盖了母校的办学环境、办学业绩和教育理念,表述了学校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建设的方方面面,是一部新老学子重温母校情、彰显母校办学特色和办学伟绩、弘扬师大精神,留存师大历史的师大教育宝典。我阅读后,印象最深的有如下几方面:

其一,畅游了神往的校园,领略了母校不凡的风采。《浙师新途》选进了100多篇记叙校园布局的文章,它们或者描写宏伟的楼堂馆舍,或者讲述迷人的活动场景,把校园中的一楼一路、一花一树写得让人感到如临其境。这些文章犹如一颗颗的珍珠编织成一张硕大的校园导游图。随着这张图,你跨进校园大门后,无论向西、向东、向南、向北、向中的区域走去,都会看到富有特色的建筑物和活动空间。最亮眼的要数进入新世纪后落成的精业楼(教学大楼之一)、田家炳书院、图文信息中心(图书馆)、科技馆,以及新建的田径场和教工宿舍丽泽花园等。除此还会看到老教学楼、老行政楼、红楼、黄楼、邵逸夫图书馆等,还有校园中的三大湖、林中大道等。你读了《浙师新途》后,犹如在校园周游了一番,领略了母校不凡的风采。

其二,描绘了优雅的环境,展示了母校大美的景象。浙师大是浙江省首批五所“重点建设高校”中的一所,位列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之后。浙师大作为现代大学,其面积是足够大的,其景色也是足够宜人的。读了《浙师新途》后,让人感受到的是:在师大校园中且不说那些林立的楼堂馆舍是多么有气势、有气魄,也不说那一条条的林中大道是多么幽静、爽人,单就校园中镶嵌的三个湖就让你流连忘返。对这三个湖的描述,周老师写有一篇精湛的短文《校园三湖记》。文中说,“新月湖”是校园的大宅后院,如同古典美人;“初阳湖”是校园的城中花园,如同都市丽人;而“启明湖”则是校园中的山乡美景,如同花季少女,其称呼、其比喻画龙点睛、各得其所。难怪有人说,周老师这篇“三湖记”有唐代文学大家柳宗元《小石潭记》之风骨、韵味,记叙简洁、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浙师大的美是大美,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灿烂美。这里也且不说校园中那些学子创意点缀的狮身人面像、情人坡是多么给人遐想,也不说校园外的商业街、自炊基地高村是那么诱人驻足,单就那校园背北“一朵芙蓉植半空“的尖峰山旅游美景就足够让师大增辉添彩。对师大优美的校园环境,师大的学子说,春夏秋冬各有姿态,师大从来不缺风景美;兄弟学校的同学说,浙师大有意料不到的美,浙师大的美成为他们的传说;外国留学生说,浙师大的美超过了他们国内的大学。因此我敢说,江南秀,万里江山红胜火;浙中美,芙蓉山麓集美景,美点在师大。

其三,记叙了难忘的回忆,表达了母校涅槃般的发展。本书记载了1986――2015年的学校发展历史,书中收入回忆的文章41篇,其实其他一些文章中也有涉及到回忆内容。这些文章是我特别爱读的,因为从这些文章中让我体验到师大的发展历程。这些文章内不乏寻根溯源到师大前身在杭的校园景象。如周老师写的“寻根之旅”中附着的一张在杭老校区的平面图(第70页)就勾起了我许多回忆。图中所标的东面8幢两层学生宿舍楼和最西边1960年后建成的2幢四层学生宿舍楼,是我们住过的地方。图中东北隅的“工字型”平房的中文系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东南面的大礼堂兼学生食堂,我们曾在这里享用过每人每月12元的大学生伙食,在这里聆听过曲荷、魏鉴清、林尧、牛福地、江希明等院领导的报告,在这里还观看过中文系师生自编自演的大型话剧《火烧赵家楼》。东面紧靠300米环形操场旁用毛竹支撑起,用茅草作房顶的简易大教室里,我们听了王冥鸿、宋文翰、戴林淹、叶柏村、林国梃、方能熊、叶葆汉、张永绵等老师上的古今中外文学和古今汉语课,他们渊博的知识赢得学子们交口赞誉,尤其是叶柏村老师上的古典诗词课,最能吸引同学。他上课的特点是语言清晰、精到,提纲挈领、要言不烦,既对课文有深邃的挖掘、独到的见解,又能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接受能力,课文讲好后还根据每首古诗词的词调格律给学生吟唱一遍,他那种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在同学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当然现在浙师大的师资更是实力雄厚。《岁月留香》一文中,作者就举了人文学院“铿锵三人行”活动中露面的18位名教授、名博导,他们成了学子心目中的“男神”、“女神”和崇拜的偶像。“回忆”篇章中,更多的文章是抒写了学子对师大的怀旧,反映了学校承前启后、除旧布新的变化,表达了母校涅槃的重生与发展。

其四,选载了翘楚的学子,彰显了母校辉煌的业绩。浙师大从创办以来为国家输送了十几万的杏坛人才,他们中的翘楚者骄人耀眼。书中有一篇师大校报记者采写的《优秀学子风采》,就记叙了“浙江十大杰出青年”的屠佳、被香港三所大学同时录取的韩冰、从师大走入外交部的余冕青、写出震撼华夏长篇小说《甄嬛传》的吴雪岚等等精英学子的事迹,在他们身上彰显了母校的办学业绩,是母校的骄傲。不过,笔者想,校报的记者若能将采访的触角伸向服务在全国各地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校友,从不同层面反映本校新老学子的典型,那就更好了。

其五,记录了办学的理念,树起了母校前进的目标。《浙师新途》中有多处提到了师大的办学思路、理念和改革举措,让读者看到母校前进的方向与目标。比如《假日漫步新校园》一文中,作者就提到了1999年时任学校党委书记的毛华岳,他对师大的发展,既有校园扩建的宏伟蓝图,又有对发展目标的追求。他说“我们要乘着高校大发展的东风,在改革的基础上,侧重于建设,校园建设、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毛书记的三大建设思想体现了师大的发展目标。书中好多文章也涉及到师大的办学思路。周老师写的《跨行作业别样体验》一文,可看成是师大选修课程改革的一个实践范例。同样,笔者也想,本书如能选入几篇学校领导写的或他人采访他们的文章那就更好了。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提倡创造教育。他指出,教育者的职责就是创造“真善美的活人”。教育者“不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也要创造出自己值得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他说,今日的教育家要做一流的教育家,就必须“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教育者要有创造和开辟的精神。笔者想,借鉴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不断开辟教育新途,也许是师大的学子永恒的追求,也许这就是本书取名于《浙师新途》的寓意吧!

            

许汉云(浙师大前身杭师院1958级首届中文系校友)

2016年6月9日(端午节)  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