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一甲子等待,满怀思念和牵挂,终于迎来了浙江师范大学六秩华诞!

我们首届中文学子代表一行七人,在阔别母校杭州体育场路旧址五十八年后,以年逾耄耋之躯,满头白花,步履蹒跚,精神抖擞地奔赴婺城与万千学子一起共襄盛举,献上最诚挚,美好的祝福。

崛起于浙中黄土地上的母校敞开胸怀,扬臂欢迎我们,荣膺“特殊贵宾”礼遇。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李翔翔老师,本科教学部副主任傅江平老师亲自参与组建接待团队,制订周密的接待计划,指派志愿者学妹“一对一”结对全程陪护;亲临车站迎来送往;让我们佩戴红领巾奉坐万人庆典主席台前贵宾席;登台献演小合唱《毕业歌》。我们还拜见了周舸岷老师,原校友办傅江平主任和赵品云老师,徜徉于轩昂阔绰的校园,重温昔日青葱岁月,深切缅怀恩师和学友,尽情感受新一代浙师人励志奋勉,精韧不怠,为把母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阔步前进的蓬勃气息。

 

亲情扑面来  关爱暖心窝

自4月15日启程赴会至17日告别,头尾三天,受到母校领导,师友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时时、处处、事事被真挚亲切的关爱所感动,置身于浓厚炽烈的亲情之中。

在急切期盼中,我于三月中旬喜接校庆邀请涵后,即由小杨学妹多次打来电话,详询身体健康状况,确认赴校时日,车次、注意旅途安全。15日上午9时乘车赴会,10时30分途径义乌站时,手机铃响,接听传来学妹悦耳清脆的声音,告知已提前抵达金华出站口迎候,报以“上身穿蓝衬衣,下着牛仔裤”为指认标志,反复叮咛注意上下车安全。至金华站下车,走进地下通道,见通道尽头人头攒动的上方悬一红底黄字标牌特别醒目,上书“欢迎回家!浙江师范大学”不由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母校啊!您在呼唤学子回家啊!瞬间加快蹒跚步子向标牌走去;青春焕发,笑脸盈盈的学妹站成一排,争相从我手中接过拉杆箱,小心翼翼搀扶着把我送上通向出站口的电梯;电梯口早已站着等候的学妹与同样前来接我,在此与她不期而遇的同窗金城夫妇一起,欢叫着把我迎住;学妹拖着拉杆箱在前,我和金城夫妇相拥着随后一起步出车站,向停靠在道旁的一辆黑色轿车走去,车旁站着一位端庄秀丽的女士微笑着急速上前接过学妹手中的拉杆箱,把它装进后备箱后,旋即转身打开车门,站立一旁,欠身请我们上车。她动作娴熟,彬彬有礼,和蔼可亲,似曾相识却不知姓名。正苦思纳闷,座旁的金城为我解开谜底:“她是专车来接您的教务处楼老师!”不由我受宠若惊,满怀歉疚!心潮再次涌动,泪眼模糊中仿佛见到了昔日恩师慈爱的身影……

轿车风驰电掣,中午12:30分驶抵骆家塘景轩酒店。楼老师顾不上吃中饭,与学妹一起为我办妥入住手续,领来就餐券后匆匆告辞离去。之后两天里,从饮食起居到外出活动均由结对学妹悉心陪护,遇雨打伞,搀扶着上下台阶,嘘寒问暖,体贴入微。浓浓亲情扑面来,关爱备注暖心窝。

 

师生情谊重  母校恩情深

回母校首先想拜见的是我们的班主任,现已八三高龄的周舸岷老师和二十多年来对我首届中文学子情有独钟、关爱有加的原校友办傅江平主任和赵品云老师。

周师当年与我们先后进入杭州师专,几与我们同龄,是我们年轻有为的班主任。他和我们共同经历了建校初期的简陋和艰苦,经受过“反右”风暴的洗礼,风雨同舟,身心交流,相伴一年,缘牵一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毕业离校后,我们彼此牵挂,往来不断。

4月15日下午三时,我与国�、梦麟、金城、刘钢、泰岳、英芬七人结伴前往景轩酒店8507室周师休息处拜见。在门口,我们齐声欢叫“周老师”端坐在沙发里的周老师立即站起身向我们走来,边望着我们高兴地说:“到啦,到齐啦!”边把我们迎接室,自己先在沙发里落坐,让我们或站或坐依偎着他。我们仔细端详:周老师已是满头白发,额上布满皱纹,但精神矍铄,红光满面,反应敏捷。他用慈祥的目光把我们扫视一遍,一一准确报出我们的姓名后动情地说:“你们来了,我很高兴!这次学校特别器重你们,尊为‘特殊贵宾’。人文学院领导今晚将设宴为你门接风。我和你们编排的《毕业歌》小合唱将将应邀在庆典上表演。”接着指向床边成捆的《无价集》(首届中文学子自1990年起由学长陈金潮首创,自筹资金,自撰自编,刊印出版的同学会内部交流期物。2006年后由刘刚接办。陈刘两位学长均集采稿,编校、审订、印刷出版乃至邮寄于一身,按月出版,至今持续廿六年,已出刊204期300万字)说:“它是你们献给母校六秩华诞最厚重的礼物!凝聚着你们对母校和师友的无价情谊,是你们追忆青春,缅怀师友,感恩母校,感悟人生的真实历史记录。”接着,由钱德义先生(英芬的爱人)打开电脑播放日前《毕业歌》演唱排练录像,大家一起边看边练唱、站队,走场……周老师在旁一一纠错指点。

五时许,人文学院书记李翔翔一行前来酒店看望我们,周老师带我们到一楼大堂迎接。

大门口进来一位仪表端庄、举止优雅的女士,忽闪着一对美丽的大眼睛向我们走来。不待周师开口,便边介绍自己:“我是学妹李翔翔,欢迎学长们回家共襄盛典!”边把身后的高玉副书记、黄思亮副院长介绍给我们,和我们一一热烈握手,让我们跟随着一起步入贵宾厅。宴前,李书记因有要事处理,不得不离席,特地委托高副书记、黄副院长、教务处楼老师等四人代表她为我们接风洗尘。

贵宾厅里灯火辉煌,院领导、老师和我们共十三人济济一堂,彼此亲切交谈,诉说思念之情,席间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欢声笑语不断。领导和师友共话浙师六十年沧桑巨变,盛赞历代浙师人自强不息,接力传承“于坎坷中自强,在危难中见担当,于沉沦处求崛起”坚韧不拔浙师精神,终于把母校建成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排名稳居全国高校百强。至此满座举杯庆贺,激起一片欢腾,我首届中文师生代表感触尤深。建校初,面对缺校舍、缺师资、缺设备,在简陋和艰苦中,“先生认真教,学生发愤学”自强不息创造的奇迹,开创了坚韧不拔浙师精神的先河。不由我回顾起自己45年漫长的从教之路,离不开母校恩师的栽培,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浙师精神激励着我奋进。早期在龙泉山区从教16年曲折坎坷的历史记忆重又浮现眼前;

五八年大跃进中,我毕业分配一竿子到底,来到鸡犬相闻的浙闽边境崇山峻岭中的庆元县竹口区三济乡上济小学戴帽初中班任教。这里地处偏僻山窝,交通闭塞,当时从杭州到庆元,须火车换乘汽车,在深山峡谷里穿行三天;从庆元县城去上济小学,只有至竹口50公里通汽车。在竹口下车后去学校,得钻进被林木覆盖的崎岖山径步行15公里。这里经济尚未被开发,人民生活贫穷,常年过着“火笼当棉袄,辣椒当油炒,竹蔑当灯照”的困苦生活。文化教育堪称荒漠:全县仅在县城有一所初中,各区乡只有小学,全县文盲占95%以上,上济小学初中班更是大跃进中“乡乡办初中”的产物。

学校建在山麓,是由一座古刹改建的。庙堂里挂上黑板,摆放几排长条木桌凳当教室;两面透风的大殿地上搭建木板通铺做宿舍,庙前用石块垒起围栏的泥地为操场。没有图书仪器,连报纸也没有,听广播获知时事。全校学生百五十(包括由各乡保送来的初中生50名);小学设低、中、高段三个复式班,初中单列成班;全校教职员工连我共六人。我任初中班主任兼教初中各学科。面对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艰苦的生活,繁忙的工作条件我没有沉沦!是母校恩师的教导和“于危难处有担当”“在逆境中自强”的浙师精神支撑并激励我毅然挑起重担,誓为改变山区文化教育落后面貌奉献青春!坚守在此,与学生“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半天上课半天下地劳动。吃的主食是蕃薯、玉米,以竹笋及其腌制品,油盐炒辣椒为佐餐佳肴;夜晚就着燃点的竹蔑备课和改作,睡在大殿通铺上。

直至一年后因庆元、龙泉合并成为龙泉县,又奉命率生前往庆龙交界瓯江源头梅岭镇,借住民房白手起家建新校,从挖土奠基始亲历学校筹建创办,从初中到完中发展壮大的全过程,长期坚守在梅岭中学从教,直至1974年离龙赴温州工作。

我在山区扎根十六年,以校为家,爱生如手足,刻苦自学完成大本学历,精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取得全县公认的丰硕教学成果,受到学生和学长的赞誉。(业绩被学生撰稿刊于北京《教育旬刊》2012年12月上)为龙泉庆元两地培养了数百党政机关,文教卫生、财贸金融、工业企业、农林园艺人才。其中不乏县(市)党改领导及各行业翘楚。在和山区人民及共子弟共同生活学习的漫长岁月中,建立了深厚的情情,无怨无悔地奉献了我的青春!感谢钟灵毓秀的龙泉山水滋养了我;艰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锤炼了我坚忍不拔的意志,养成忠诚朴实、勤劳刻苦的性格,奠立了我终生从教的职业理想,为后卅年在温州顺利从教,取得菲薄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座中阵阵热烈的掌声把我从历史记忆中唤醒。实难抑对母校恩师的感恩之情,即席口占《七律》以表心音:“六秩华诞回家门,朝思暮想梦成真。恩师传道呕心血,弟子受业获真经。教坛耕耘四十栽,桃李满园谢师恩。喜见浙师百强校,跃马扬鞭新征程。”

赵品云老师已退休在家。本想前往探望,但他却先一步于当晚九时抱病前来宾馆看望,还带来礼物――人手一份金华酥饼。赵老师瘦了,他告诉我们最近发现心血管有恙,正在治疗中。赵老师敬业爱岗,耿直朴实,平易近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至今尽心竭力热诚帮助我们组织同学聚会,每届亲临指导,及时传递母校发展信息,带来母校对我们的亲切关怀,为第一期《无价集》集订本的出版呕心沥血,至今还牵挂着第二部《无价集》的出版事宜。

转任本科教学部副主任的傅江平老师,在校友办任职期间,对我们情有独钟,关爱有加。她为人真诚、和蔼可亲,精心关注《无价集》,亲赴同学会现场指导,屈尊参与后勤服务工作。她与赴品云老师成为我们心中的知音。感谢傅江平、赵品云两位老师还特地在4月17日晚设宴为我们饯行。

4月16日晨,我们起早洗漱完毕,满怀兴奋和激动,分乘两辆小车赶往文化广场庆典现场。先在音乐学院稍事歇息,整理衣装,佩戴红领巾和校庆徽章,在周师率领下,精神抖擞列队前往参加母校六秩华诞庆典会场。

早已在会场等候的傅江平老师把我们引向主席台前贵宾席就座。能容纳万人的文化广场座无虚席,来自五湖四海8000名校友和全体师生以及海内外嘉宾欢聚一堂,共襄盛举。会场上空高悬庆典彩标;四周挂满校旗和各院院旗;主席台正中荧屏上“六秩芳 华教泽天下”八个大字彰显庆典主题;喇叭里传来阵阵嘹亮的校歌声;两侧荧屏滚动播放浙师六十载在曲折中奋进,在奋进中发展的历史画面。

上午十时,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主持人宣布庆典开始,陈德喜书记健步登上主席台宣读省委夏宝龙书记和李强省长的贺电和批示;向大家一一介绍来自国内外的嘉宾;热烈欢迎他们的到来!紧接着,蒋国俊校长代表学校致辞。他回顾了浙师六十载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发展栉风沐雨,几度更名,数历分合的创业史、发展史,将以校庆为契机,推进学校转型发展,自强不息,再创辉煌!领导的讲话时时被热烈的掌声打断。来自大洋彼岸美国天宝大学校长习宝法、知名校友中科院士杨学明,新生代校友,知名作家编剧雪岚(热播电视剧(《甄环传》原著作者,笔名流潋紫)相继发言,热烈庆贺浙师大六秩华诞。

文艺表演开始,音乐声里,当班主任周舸岷老师亲率我们健步首个登上舞台时,全场立即响起阵阵掌声和欢呼声!“时光悠悠,当年的风华少年,如今个个白发苍苍。六十年过去了,我们师生情谊还在,对母校的情谊也在……”我们的《毕业歌》小合唱在周老师和英芬学姐锵锵有力的合诵中开始,个个精神焕发,载歌载舞引吭高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弦歌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激昂、嘹亮的歌声响彻全场,立即引发共鸣,掀起一波台上名下历代浙师人载歌载舞唱齐声高唱《毕业歌》的高潮。接下来的演出有音诗画《砥砺芳华》歌唱《绿叶对根的情意》舞蹈、武术《弦歌风程》等三个乐章为庆典提供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中午,在食堂享用具有校庆特色的面食和菜点后,我们在钱德义兄带领下畅游美丽校园。各大门设置的校庆彩绘和崇师广场校庆主题牌;启明湖畔、精业楼前两个“HELLO ZJNU”(您好,浙师;您好,校友);各个公寓宿舍或拉起横幅,或在荧屏上写下欢迎标语,无不让人感到家的温暖。我们分别在宏伟的校门,崇师广场校庆宣传牌,校训石前和喷泉广场摆起POSE由钱德义兄先领呼“师大美不美?”“师大好不好?”“再回师大要不要?”后齐声回答:“美!好!要!”一一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

我们漫步走在道旁两侧挂满满刀旗的宽阔道路上,引来无数学弟妹钦慕的目光,时不时被围堵和跟随,和我们合影留念。一路观赏两旁远远近近矗立在葱绿浓郁树木掩映中淡雅宁静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宏伟的图文信息中心,宽广的田径场,充满青春活力的喷泉广场,波光潋滟的初阳、新月和启明三湖,无不叹为观止!置身于今非昔比的轩昂阔绰的校园,仿佛重又回到了昔日校园青葱岁月,激发起对昔日恩师,学友的无限怀恋之情。作为首届浙师人,我们为母校的发展壮大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留连忘返!我们由衷祝福甲子浙师,扬帆新行程,早日实现建成有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中文562班校友  范明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