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团员在浙师大教学楼前合影(1982年春)
持续阴雨后终于迎来的秋高气爽,让人的心情呈现出一种久违的透亮鲜活;当电话中传来千里之外老同学“读大学时同学们的纯真,真叫人怀念”这一声感慨时,仿佛“砰”地打开一瓶陈年佳酿,顿时在空气中弥漫开来的那股浸人心脾的醇香,则在秋日这份透亮鲜活中又抹上一层油画似的暧色调。
与我通电话的叫马晓玲,大学同班同组同学,现在山东济南师范学校任教。人到中年,总有诸多难忘的经历与人事。曾有人把它归结为一个“同”字,即同下过乡,同当过兵……其中,也包括读书时的同学。现在回想起来,我当初就读于尖峰山脚下的那所高校,四年的光阴伴随着黄土坡上的绿色逐渐增多而悄然流逝。那是一天又一天轮回的日子:上午上课,中饭后稍作休息,下午上课及课外活动,晚上去图书馆抢座位……上食堂排队买菜时掏出英语单词小本子看上几眼,嘴中念念有词,眼前却浮现出2角钱一盘的大块肉垫菜底,生理性地抿几下嘴角心里却直嘀咕,轮到自己时香喷喷、油嘟嘟的大块肉可别变成小块肉甚至卖完了。
作为国家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的第二届新生,我们政史系(后改为政教系、法政学院)本届只一个班,44人,其中女同学8人,四个小组,刚好每组两人。我所在小组的两名女同学,一位是有才女之称的孙音音,另一位就是年纪稍长、显得稳重的马晓玲。至于长我几岁,我一直不得而知。这次与她通电话,两人均不禁感叹时光飞逝、各自的小孩子都已先后读大学,于是我先报了自己的出生年月,才顺便问了一句,得知她长我三岁。
读大二时的1979年6月,我们曾去嘉兴、绍兴、上海作“红色”考察。如今在我的影集中,有一张略为发黄的黑白小照片,背景是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前,有我们小组同学的合影,小个子的我与两位女同学自然站在前排。当我在电话中提到这张照片时,马晓玲的声音透出一种羡慕和惊喜:“是吗?我可没有什么读大学时的照片了。”
小组同学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1979年6月·前排左一马晓玲、左二孙音音)
大学毕业照(第二排右七为马晓玲·1982年7月5日)
这些年,“同学会”一词常从一些中老年人的嘴里跳出来,甚为亲切。大学毕业后,我们的第一次同学会在金华举行,来了不少同学。说起来也怪,四年的大学生活原本十分平静,例外的只是为争取学校迁回杭州有人出面“折腾”了一阵子。平时除了上课,男女同学之间也少有交往,以至于有同学后来抱憾班上没有结为夫妻的同学。但是,当有同学回忆起毕业时,不少女同学在火车站分手时泪如泉涌甚至失声哭泣、人高马大的男同学也眼含热泪这一幕,对已开始尝到社会的复杂、讨生活的艰辛的我们来讲,曾有过的年轻纯真与无忧无虑,不仅让人怀念,更是一去不复返了。
后来,我们班又先后在杭州、宁波开过两次同学会。事先,由主办地同学负责联络、安排,并承担全部吃、住、娱所需的经费。每次同学会我都踊跃参加,目的是在与老同学的相会中,寻找到曾有过的美好的大学时光。2002年在宁波开的毕业20周年同学会上,专程从北京飞抵宁波的班长吴纯光曾手举酒杯深有感触地说,全班同学虽然各自的工作岗位不同,职位、职称不一样,许多人正当年,而年纪大的快退休了。但是,每个人都还健在,这是最令人欣慰的……
谁没有来,谁为什么没有来,每每成为同学会时的热门话题。三次同学会都没有来的,全班恐怕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马晓玲。同学中,在外省工作的没几个,其中马晓玲在山东济南。“大家都很想念你,可惜你没能来……”记得在宁波的同学会上,大家争相通过手机与马晓玲通电话,同学的情谊溢于言表:“下次同学会一定要来哟!”
转眼到了今年夏天,距离大学毕业整整24个春秋,我竟意外地与马晓玲建立起热线联系。原因是儿子考到山东济南上大学。虽然20多年未曾谋面与通电话,但第一次把电话打到她家,她的声音听起来与读大学时一样。一番寒喧之后,我直言儿子到济南上大学,请老同学能给予关照。此时我略感惭愧:有事了才想起给同学打电话?“那是当然的,你尽管放心好了。”马晓玲的热情,让我感动并释怀。
接下来的日子,我多次与马晓玲联系。妻子送儿子到济南上大学了,马晓玲到学校把两人接到家里玩,还设法给妻子买了回程票。这是我之前着急的一件事:在金华一直买不到回程票。在这次的通话中,马晓玲要去了儿子寝室的电话号码:“我会经常给你儿子打电话了解情况,有什么事我会设法解决的。”
这就是同学!尽管20多年天各一方,但早已铭刻进心灵深处的纯真的同学情谊不仅没有被流逝的光阴消磨掉,反而被发酵得愈加浓烈。“明年的同学会我一定争取参加。”当马晓玲的话又一次在我耳边回响之时,当金秋十月母校即将迎来五十华诞之际,同学们,让我们在心里默默地高举酒杯……
(2006年)
后记:岁月流转,今年10月是我们进入浙江师范大学读书40周年,大学同学会届时将在母校举行。这些天,“快乐政史781”大学同学微信群中关于如何开好同学会(包括制作一本纪念册)等讨论、交流热烈。对这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同学会,我期待满满,特别是希望能见到毕业后就未曾谋面的同学马晓玲,当面向她道一声“谢谢”……
部分同学参加母校校庆与老师合影(2001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