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写了一篇《校园三湖记》,文章概述了校内新月、初阳、启明三湖形成的来龙去脉以及三湖周边的景观,刊载在2008年《浙师大校友》第一期。因文章从某些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发展的进程,浙江师范大学网选录了这篇文章,并把它放在“浙师风物志”栏目内。十年过去了,现在的三湖又会是怎样的面貌呢?我想这对于远离母校,不能常来走走的校友们,一定颇想知道的吧!
还是按《校园三湖记》的记述顺序从新月湖谈起吧:新月湖及其周边的亭、榭、馆、阁等古典园林式建筑还是那样的富丽堂皇。可是周围的环境和人事变了:堤坝外十来年前还是一片空地,后来开通了宽阔的二环路,运输车、公交车、小汽车,夜以继日行驰其间,轰鸣之声不绝于耳,致使新月湖环境失去了以往的宁静;更由于学校的迅速发展,校园向东北方向扩展,在那里陆续建起一大批楼堂馆所,教学、行政、以及学生食宿、活动,重心转移。原本经常举行重要集会的同辉阁,现在做了相对冷清的乌克兰博物馆;邵逸夫图书馆的大部份功能,也为面朝学校正大门,背靠尖峰山的规模更大的信息图文中心所替代,邵馆则改做了同样相对冷清的非洲研究院和非洲博物馆,致使新月湖周围的人气骤减。
老校友们再来这里,或许会对它产生一种“门庭冷落车马稀”的感慨。但我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好,想当年(1965年),被拆散后的浙江师范学院刚从杭州搬迁到这里办学的时候,教职员工不上三百,学生不到一千,教学大楼只有精业楼前面的一座老五幢,整个校园的面积仅有七百亩。那时的新月湖,还是校外的一片农田……学校要发展,理所当然地要旧貌换新颜,这就是所谓的“时移势迁” !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不过新月湖除了栏实杆外汽车来往的声音有一点儿响,仍然是一处读书休闲的好地方。
三湖中水域最大的初阳湖,地处校园中心,周围为行政楼、教学楼和学生食堂、宿舍所围绕,人气最旺,景观也最多。前几年一度疏于治理,湖水变浅了,水质变浊了,瀑布断流了,湖北草坪中竖立的,那些曾让我夜晚路过如入梦幻之境的变色灯柱(地灯)也不变色了。不过这两年,通过整治,湖的面貌大为改观:湖水清澈了,瀑布悬挂了;湖的东岸栽种了一绺芙蓉,绿叶红花,非常养眼,使得过去一眼就能看到边的、块石驳成的湖岸,有了一点色彩和纵深感。其实实水域虽因植荷而缩小,但感觉上反而是开阔了。湖中放养了一群鸭子,还建了一间小小的鸭舍,虽然不及分校(兰溪行知学院)湖中放养天鹅那样高雅,倒也为湖面增添了一点生气。
湖的周边也增添了几处小实景点,如湖的西岸,筑了一条伸向湖面的曲桥,人们可以站在桥上观赏湖边的荷花和水中的游鱼;还有湖东岸的中段,原有的一间方形平顶,安放抽水设备的地堡式水泥矮屋,因其造型粗糙,跟湖周边的景色不大协调。不知谁的创意,在其屋顶上建起一座简易而别致的小亭子,帆布作顶盖,人坐在亭内看看书聊聊天,观赏观赏湖景,倒也颇为惬意。这个创意倒是值得点赞,可惜亭下抽水屋门面沒有经过美化,人们从正面望去,就像一个人穿了一件漂亮的品牌上装,裤子却是地摊货!湖的西岸那片高耸挺拔的水杉树林子里,新近开僻了一条小径,从行政楼通向田家炳书院,如果不是透过树叶可以隐隐绰绰窥见两边的高楼,漫步其间,还以为进入了原始森林。我有好多次看到有人在这条路上拍婚纱照,可见这是一处不错的景点。
再来说说启明湖。十年前我写的那篇《校园三湖记》中有这么两段话:“湖西有一小丘,与之山水相依,此为启明湖得天独厚处,新月、初阳之所无也,惜丘上林木尚未成荫……” ,“湖建成于五十校诞,距今不远。且湖之周边尚在开发,湖景或有变化,假以时日,当会以新貌示人。” 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再来看看启明湖有什么变化……
新月、初阳二湖,湖体基本方正,且以块石驳岸,如蓄水方塘,如无周边的故典式园林建筑和高楼大厦相衬,就湖体本身而言,观赏性不大。初阳湖的植荷放鸭,使平板的湖体增加一些色彩和生气,确是明智之举。启明湖的优势在于湖体曲折且以卵石铺岸,人们可以在湖边洗手濯足,其湖体本身,就比新月、初阳多有一点玩赏价值。如今除东岸边增添了一段木质走廊,总的格局没有大变。然西岸与之相连的小山坡,经过十年培育,树木茂密,草坪如毯,非湖初建时可比。且此小坡地处学校信息图文中心(图书馆)东侧,人们赐以颇有人文气息的嘉名“书(苏)东坡” (也有人喜称为“情人坡”——意义自明),湖的人气因之倍增。
启明湖的东北方与湖一路之隔,有一段由北向南倾斜,高十数米,长里余的丘陵,陵上树木茂密,取名共青林。十多年前,由于未经开发,有些荒野,涉足的人不多。前些年山上铺设了二纵二横石径,配以地灯,便于夜间行路。陵北高处,栽下了五百余棵樱花树,陵南坡地种植了一大批油菜,初春时节,一边是雪白的樱花,一边是金黄的油菜花,壮观之极,引得校内外老老少少,络绎不绝,前来观赏,一如热门景点。今秋,油菜地改植波斯菊,一大批五颜六色的花朵,又引来了一群群的观赏者。这些人都是从启明湖边经过,免不了也会在湖边歇息,又为湖增添了不少人气。
周舸岷
2018年12月1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