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6月,我从金华师范学校毕业。幸运的是,在该校本届毕业生中,我是唯一被分配到浙师院金华分校图书馆工作的。从此与书为伴,相守36个春秋。
入职之初,馆领导把我安排在书刊采购兼图书流通岗位上。我要求自己切实迈好第一步,白天总是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晚上自愿住在图书馆值班室义务做安保。第二年,受领导谬赏,我履职主持校图书馆工作。面对角色的转变,我真有点不知所措。当时全馆我最年轻,无领导经验,又未经过图情专业培训,要带领比我年岁大、资格老的员工开展工作,深感底气不足。再者,当时处于“文革”后百废待兴时期,直面的图书馆境况很不乐观,书刊不足,设备陈旧,服务手段单一,经费窘迫,能否挑起这副担子对我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好在,上级领导信任我,既放权又放手;同事们支持我,积极配合,齐心协力。尽管困难较多,图书馆各项工作在大家的努力下仍呈现新起色,借阅量和读者满意度不断提升。在省有关部门组织的师范院校同级图书馆评估中,我们馆的多项指标名列前茅。
1983年9月,浙师院金华分校并入浙师院,图书馆也随之合并。彼时,位于学校原大门入口处的新馆已落成,硬件软件均提高了档次。基本布局完成后,校组织部领导找我谈话,希望我到新馆办公室任职,按有关程序征求我的意见。我从心底里感谢组织部门对我的器重和培养,但觉得自己只有中专文化程度,若不趁年轻提高学历层次,势必缺乏发展后劲。虽然去馆办工作也可以在职读书,但那里行政事务较多较杂,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弄不好会出现“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的囧况。利用“合并”后人事变动这个时机从行政职位上退下来在职读书,对个人而言,是从长计议;对图书馆而言,可以安排一位比我更合适的人去馆办,有利于开展工作。再者,若遇到忙碌状况我没有时间加班加点,因下班回家后有个两岁的女儿需要照料。我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得到了组织部领导的理解。
事实上,我心里很清楚,馆办是图书馆工作的轴心,是馆领导联系各部室的纽带,是上下级之间沟通的桥梁。其按馆领导的指令部署一个时期的工作,并抓好贯彻落实督办,为领导当参谋和助手。馆办确有不少优势和有利因素,是一个锻炼人的场所,故想来馆办的人较多。但只有中专学历如我者,不能不“有所求,有所不求”,况且参加继续教育符合学校的倡导和要求。记得我第一天到图书馆上班时,还默念过易卜生的名言:“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虽然才薄,将来也不一定能成器,但提高学历与我的追求和梦想契合,与我的“保持本我,凭实力应世”的理念相符。
不久,主管领导把我安排在期刊部,具体工作是阅览室管理。走上“为读者服务”第一线的岗位后,我觉得图书馆工作是良心活,好无止境,混也很容易,因而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是把岗位工作做好,力求让读者满意,让领导放心。同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看书学习。从此,我不受外惑,几乎换一种活法。白天上班,晚上常常自学到深夜。我出生于贫寒的农家,命运给我一个比许多同事低的学历层次,我要用实际行动讲述一个图书馆人“读书改变自我”的故事。
学有所获。1985年6月,我获得大专文凭;1988年6月,我又获得本科文凭及学士学位。拍毕业照的时候,已年届36岁的我感慨良多,回家照照镜子看头上早现的白发,不禁泪流满面。不久,学校一份任命红头文件下来,我受命履职于期刊部。说实话,我的性格和脾气,都不适合担任什么职务,但考虑到当年组织部领导对我的理解,尤其是学校不仅提供了在职读书的许多有利条件,还报销了所有学费。如果不懂得报效和担当,于情于理都讲不过去。我实在没有足够的理由推辞。
在期刊部工作了18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使我明白了什么叫集体力量。此后,为了提升业务水平,我利用“双向选择”的机会去流通部、阅览部、咨询部等多个部门工作过。投入时间和精力较多的岗位是工具书室管理、总咨询台服务、“师大文库”建设、《图文资讯》编辑(任执行主编)等。这期间,在校有关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于1995~1999年完成“比较高等教育”博士生课程研修班学业。
岁月荏苒,时代变迁,而我对图书馆的热爱与忠诚一直不变!还记得,我曾数次有过调往杭州、宁波等地工作的机会,希望我去的单位很恳切,工作环境和待遇都比较诱人,但我考虑再三后还是选择留下。无论当年的条件多么艰苦,无论碰到多少龃龉、困难与曲折,我都默默坚守。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浙师大图书馆积历史之厚蕴,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有多元的文化生态,有优雅的学习环境。在我看来,它是筑梦、逐梦、圆梦的人生圣殿。其魅力或吸引力使我“别也难”。其二,我的命运是与图书馆联系在一起的。服务性工作虽然很平凡,但只要坚持着做,也能体现自身价值。不见得“跳槽”到外单位就一定步步高升,而坚持留下就只能原地踏步。其三,入职于图书馆前,我经历过不少坎坷和辛酸。由于我十六岁丧母,十七岁丧父,困苦日子中吃过糠,放过牛,砍过柴,种过田,打过工,去诸暨走村串户“鸡毛换糖”,去江西修过水库,去山西下矿井挖过煤……图书馆是我工作时间最长最稳定的地方,珍惜“稳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我常常想:知识是流动的,因流动而增值;读者也是流动的,因流动而长智。自己作为一个图书馆工作者,能长期在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等方面尽绵薄之力,能为读者在利用知识的过程中做点服务工作,劳累也值得,辛苦也很有意义。
我不是那种天赋异禀之人,也没有骄人的学历背景和父辈的余荫,因而务必自觉而勤勉。数十年来,我不忘初心,砥砺作为,是读者的求知愿望催促着我,使我不敢懈怠;是图书馆的正能量激励着我,使我不甘落后。只是,虽然自己已尽力了,出勤率也较高,但为图书馆做的贡献却很有限。因此,总是正视自我,没有什么奢望。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我还利用业余时间搞科研,旨在为弘扬图书馆文化,传播华夏文明尽微力,也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充实与慰藉。科研的一个要素是以什么样的视角观察和切入所要阐明的问题。我采取的是多元的视角,又参照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并使之形成对照和交叉,从而提炼历史与现实之中蕴含的某种共性或规律。基于此,我比较注重对图书馆界新现象新问题的探研和阐述,并揉入一些文化思考,力图反映文化上的开放性和学术思想上的前瞻性。我的这些思考和观点,主要反映在论著及本专业期刊上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除了搞科研外,兴趣所致,我还写了不少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正式出版的有诗集《风中的驼铃》、散文集《雨中的憧憬》等。
我认为,本职工作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不应该有矛盾与冲突。在上班“做服务”过程中,我比较关注出现的新问题;搞科研主要利用晚饭后至熄灯前的时间,尤其是双休日和寒暑假的“大块时间”。胡适先生说过:人与人的区别在于八小时之外如何运用。有时间的人不能成功,挤时间的人才能成功。八小时之内决定现在,八小时之外决定未来。为了能在科研方面出点成果,我注重管理好自己可支配的时间,从不打麻将玩扑克,连家中的电视都很少看,业余时间大多用于看书、查资料、撰写论文和著作。长此以往,我也不觉得业余生活有多枯燥,因为搞科研也有乐趣和成就感。
2013年3月万象更新时节,图书馆精心策划布置,在图文信息中心大厅举行“金明生学术成果展”,这对我是莫大的鼓励!
我的人生态度是,只要活一天就要自强不息一天,就要对自己的存在有个交代,不断向心中的理想迈进。哪怕距离理想还很远,只要迈出一步就不遗憾。而且,我也很愿意为后人铺路,真心希望他们不断超越。我的座右铭是: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之所以用这样的座右铭自律,是因为人“一晃就老了”,利用有限的时间抓紧做点实事,能够增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业界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梦想成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工作很有计划,善分轻重缓急,并以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向目标顽强奋进。我注重学习他们的成功之道。我想,像我这样起步较迟的人,能如愿评上正高职称,担任硕导,实则与我的人生态度及座右铭有关。
回首往事,我感到欣慰的还有向学校提过一些提案或建议。1990年,当图书馆人员的职称诉求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时,我建议校领导与图书馆人员进行座谈与沟通;2001年,在学校人事部门已基本拟定图书馆人员申报职称一律考外语的情况下,我建议40岁以上人员“考外语或考古汉语任选一种”;2006年,我的提案是《关于校庆后“师大文库”继续征集图书并实行开放的建议》。这几个提案或建议都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被采纳了,对图书馆事业发展及人才队伍建设有益。此外,我参加过《浙江省图书资料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的起草与修定(担任召集人);为本校MPA研究生开一门《信息管理概论》课,并先后对11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已毕业9位,在研2位)……这些,都在我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记忆。如今,我已年近古稀,仍处于返聘期发挥“余热”,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默默地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作为一名“老兵”,我为图书馆的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并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的友爱与温暖。因此,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支持和关心!感谢同事们对我的帮助、促进与鼓励!
在时间的渡口,人是过客。唯有情缘深深的浙师图书馆,让我频频回望。
衷心祝愿浙师图书馆蒸蒸日上,再谱华章!
【作者简介】金明生,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MPA硕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教育部学位中心博/硕论文评审专家等。
【通联】金华市婺江西路108号时代花园9幢1403室;邮编:321000;
电话:13867981868 ;E—mail:tsg18@ zjnu.cn
附:学术成果展图片三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