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峰下四十载 初阳湖畔启新猷
芙蓉印社 全国首个大学生印学社团
2024届毕业生离别校园之际
恰逢印社40周年庆典
历届印社校友跨时空聚首
以艺术之名 镌刻青春记忆
融合传承与起航 开怀相拥新校友
2024年6月12日上午10点,“芙蓉中涌”——芙蓉印社40周年校友作品展于浙江师范大学美术馆圆满开幕。
1981级历史专业校友、策展人、浙师大校友书画社社长、金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林旭,1982级中文专业校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芙蓉印社首任社长陈金彪,1982级校友、湖州市文联副主席范斌等6位印社社长及20余位校友书画社成员回校参加。
校党委副书记吕迎春、校党委学工部部长俞明祥、校团委书记魏梦璐、校友办主任周红霞、芙蓉印社指导老师翁志飞出席活动。
芙蓉印社四十周年校友作品展有近40位校友的60余件作品呈览。展览共分四个板块:
第一篇章:婺水滋养
婺江静和之水,悠悠见证过谢灵运、崔颢、沈约的诗情才艺;滋养过张志和、骆宾王、吕祖谦、黄宾虹、施光南等艺术巨匠艺术初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对真理不懈探求的渴望,一批满怀激情与无私奉献的师者——毕民望、叶一苇、张耕源、陈必武轮番走进浙师大,他们的智慧与热忱,触动着学子们的艺术神经,为这片土地撒播艺术之种。芙蓉印社应运而生,犹如春天的芽叶,蕴含着勃勃生机与无限可能。
第二篇章:北山倚靠
自1984年开始,坐落于大学校园的芙蓉印社,已悄然走过四十载春秋。每年社团都会迎来一批对篆刻艺术充满好奇也无基础的新生力量。
印社中的前辈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使命,他们竭尽所能,倾囊相授。一届又一届的引领与支持,使每一位踏入芙蓉印社的学子都能找到成长的土壤,完成从学习者到传播者的蜕变。
第三篇章:芙峰傲立
婺江北望,有芙峰无声。它是朗朗校园静默的守护者,印社以芙蓉赋名,寻求的何尝不是山一般迎风破云的顽强,展现的何尝不是一种孤峰傲立的勇毅。
岁月流转,芙峰依旧,见证了无数学子的成长与梦想,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印社不断追求艺术的极致,那是芙蓉到西泠的风致;芙峰玉树芝兰昂首屹立,那是师大励学励行筍已成杆的诗意。
第四篇章:浙师花开
四十年的风雨历程,如同一曲悠长的情歌,在岁月的长河中,欢欣传唱,我们见证了芙蓉人的成长,也见证了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汇聚在此的芙蓉人,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聚合成一片浩瀚的星空。他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对知识的探索,闪耀在芙蓉印社,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岁月流转,这种接棒式的教育情怀在芙蓉印社内生生不息。它一直在见证艺术之心的觉醒与绽放,也成就了关于艺术与成长的佳话。
正如策展人、浙师校友书画社社长陈林旭学长所言:
“群山之中那雅称芙蓉峰的尖峰山,并不显高,但是显眼。它竟是我们这群人的纽带。印面文字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思想和启迪;印石冷峻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份精神和温暖。都说我们这个时代,崛起于经济,自信于文化,倚靠于科技。可我更想补上一句:多彩于艺术。40周年了,我们还在往前走。”
《芙蓉中涌——芙蓉印社成立四十周年特刊》
主编的话 陈林旭
坚持的价值
——陈林旭
此刻,容我问大家一句:多年操刀刻印,灰心过吗,疲倦了吗。
我不打问号,是因为我相信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多数人的心里,很明了。
胜利的是坚持,是心中的那份爱。
40年前,“芙蓉印社”在北山和婺江之间的浙师大校园里呱呱坠地时,我相信任谁都不曾想过能一路走到今天。毕竟,人群中我们是颇为小众的一群。而能一路坚持着的,更是极少数的一小撮。但是看看吧,我们今天依旧挺着腰杆子站在这里,站在40年前这片“芙蓉印社”诞生的土地上,带着我们的作品,展现着我们的坚持。
忽然发觉,群山之中那雅称芙蓉峰的尖峰山,并不显高,但是显眼。它竟是我们这群人的纽带。
曾几何时,篆刻离我们是多么的遥远的事啊,即便小时候刻过肥皂,刻过萝卜,那是不经意,是好玩,是生活里的小插曲。动手之际,只是因为削铅笔的小刀太调皮,橡皮没有可逃的地方,只能任你宰割。当然,若容我拔高一点点,其中有的,也可能是捏着橡皮手起刀落之际就拥有了一颗艺术探索的心,拥有了一团艺术创作的小火苗。
然后我们来到浙师大,机缘巧合,我们认识了老师,认识了一个个同好,走上了一条叫做篆刻的路,刻刀、印石成了我们无言的旅伴。
旅程的孤独的。
一颗小小的印章,内里乾坤能有多广大高远?不怪外人总是投来疑惑的目光。
毕竟他们是真不能理解的——印面文字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思想和启迪;印石冷峻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份精神和温暖。
都说我们这个时代,崛起于经济,自信于文化,倚靠于科技。可我更想补上一句:多彩于艺术。
这就是芙蓉印社这一特殊存在的价值。
40周年了,我们还在往前走。
丽泽故事会——深情追忆往昔 彰显艺术魅力
开幕式后,丽泽故事汇芙蓉印社专场举行。
校党委副书记吕迎春讲话。她指出四十年来,芙蓉印社始终践行浙江师范大学“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的校训,并将其深深地融入于社团生活中。作为学校特殊的育人阵地,芙蓉印社始终与师大相伴,共同推动着社团成员在专业领域的成长与突破。芙蓉印社与师大并肩前行,共同见证着彼此的发展与辉煌。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芙蓉印社将继续秉承师大的校训精神,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继续奋斗下去。
故事与故事交汇,灵魂与灵魂相遇。
“因浙师大地处芙蓉峰下,故社名曰‘芙蓉印社’”。陈金彪老师介绍芙蓉印社创社的背景与名字的由来。“古人有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便是芙蓉印社的建社理念。”
范斌老师向后辈讲述篆刻如何成为这个团体情感表达的独特语言。每一个刻章、每一处纹理,都是社员们的成长足迹,通过一刀一刻,他们将无形的情感凝固成有形的艺术,传递给每一个愿意倾听的灵魂。
“印社以浙江师范大学为母体,校内外社员团结一致,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格局,呈现重学养、重多样、重传播、重基础的四个特点。共同编织了关于热爱、传承与创新的美好图景。”01级校友罗超阳老师就印社发展思路表达了对未来的展望。
新老社员座谈会——回忆过去,展望将来
芙蓉印社的新老社员齐聚一堂,开展座谈。
85级校友、曾任芙蓉印社副社长、砚边艺社社长的凌猛足老师回忆到,四十年前他为了获得更多接触书籍的机会,主动报名参加图书馆志愿者活动,用拷贝纸印下吴昌硕先生的篆书字帖反复阅读。88级校友、杭州贝鱼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宁波创业创新学院院长叶聚利社长带领几位老社员骑车几公里去采石场拉石材,给大家提供篆刻材料。
85级中文专业校友李梁老师针对新媒体浪潮下学生社团发展的新机遇,提出了社团下一步发展的建议;88级吕郁芳老师为社团发展和社员成长提供指导,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立足于“求真、达艺、审美、化气”的社团传统,芙蓉印社通过校友携手在校学生的模式,搭建交流平台,通过校友深厚的积淀与阅历激发在校学子对篆刻艺术深层的热爱与追求,培育新一代根植传统又敢于创新的艺术传承者,在薪火相传中,让古老艺术绽放新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