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守梦想,懂得感恩——外国语学院 88 届校友张明高在“弘道奖教金”“弘道奖学金”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王书记、赵主任、吕处长,
老师们,同学们:
很感谢母校的洪院长、俞书记,又给了我重返母校的机会。今天是“弘道奖教·学金”的颁奖典礼,但是让我想起了三十年前在师大外语学院学习的情景。回到这里,总感觉自己依然还是学生,今天又看到了这么多优秀的老师,这么多优秀的学生,心里很激动、很亲切,也很高兴。我只是我们毕业学生中很普通的一个,当然外语学院给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坚持梦想,情系母校
我是1984年入学的,1988后考上了北师大的研究生,毕业后去了教育部下属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在那里做了13年,然后就目己创业。回顾目己的创业历程可以说“‘英语’和‘教育’是我的创业根本”。我目己一直有一个教育的梦想,一直想做一个教育的理想人。期间也曾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去地产公司等等,机舍也很好,但是我一直没有去,因为我觉得目己的教育理想一直没有实现,所以一直还在为自己的教育梦想而努力。去年60周年校庆前,俞书记他们去北京拜访了我,我们也交流了一下。我一直想为母校做点事,虽然力量有限,但也想尽点绵薄之力,和俞书记他们交流后,决定索性设立一个奖学金。名字也是近期和俞书记他们沟通后决定的,“弘道奖学金”“弘道奖教金”,我觉得这个名字也非常好。但我觉得这只是一件小小的事。
(二)懂得感恩,做好自己
我觉得师大人最好的一点就是懂得感恩。我觉得我能有今天的发展——当年我们都是跳龙门出来的,所以很感激,始终心怀感恩。我回顾了以一自己的成长历程,从小学、除中到高中,我读书都是很顺利的。我18岁不到就上了师大,那么我感觉师大是我成长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和转折点,因为在当年那个年代,考上大学就是跳龙门了嘛,那么我就农转非了,可以说师大改变了我的一生。浙师大四年的培养使我夯实了专业基础,开拓了了视野眼界,然后我又到北京继续读研究生,又改变了我的命运。我最难忘的时刻或者说最美好的时光应该说是在我们浙师大度过的。至今,好像那些事还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每一次回来看到师大的变化,都有很多的感慨,也很关汪师大的发展,看到我们师大人在各地的风采,都很激动,也很欣慰。作为我呢,也要做好自己的事,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业,能够为国家做一份贡献。我们能做的最大的事就是把自己的事做好,把公司的事做好,那么国家的事就好了。这也是我一直坚信的。我现在这个公司也有将近500人。我们发展速度也很快,我们未来可能将近会有一两千人,这是一个不小的规模。但我经常会和我的员工交流的一句话就是“人一定要学会感恩”。
(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不管你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忘根,我们出国了,也不能忘国。我门可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这是必须的。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经历多。我每年差不有一个月的计间在国外。我觉得祖国培养我们,我们要以自己不懈的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是都是理所应当的!至于说,我从母较毕业,为母校做点事,这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在国外,大学的经费主要都是靠社会和校友捐赠。比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其他的大学,它们的经费多是捐赠。当然我们目前国内的运行机制还有一定问题。但我相信随着我们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我,我们的机制会不断改善,捐赠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捐赠的人不一定是成功的人,我们每个人,一分钱也是捐赠,一块钱也是捐赠。这个和多少没有关系,只和感恩之心有关系。借此机舍,我想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未来中国,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与智者为伍,与良善者同行,一心怀苍生,大爱无疆。”
(四)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我也想回到母校的讲台上来。作为学生,我也觉得很惭愧,没有做出大的成就来,也就是尽了一点微薄之力。我自己也有一个想法,这是几年前给自己设定的小目标。一旦我的企业有一定成就了,我就把我个人的财富捐出来。其中我会捐给我的3个母校,一个是我嘉兴的学校,第二个是我本科的母校浙师大,第三个是我的研究生母校北师大。我会设置3个同等金额的奖学金,这是我给自己定的一个目标。目前来说我现在也有一定资产,有一家公司,我们未来的希望是能成为中国远程教育的领头人、领跑者。这个也是一直在做的,我也一直没有离开过我的目标:为老师服务。我的这颗心是不会改变的,会一直从事这个行业,一直为教育事业强舟这是我日己的一个目标。这一辈子始终不会离开教育事业;如若有所成就,也归功于我们母校的培养,离不开恩师的培育、同学的鼓励。那么未来成长成功以后也一样什么叫成功?再成功,成为世界首富、中国首富又怎样?关键是为社会做点事,无关能力大小,只要有这颗心就好。我们师大人有一个非常好的精神传统,就是非常淳朴、勤奋!我自己始终不忘自己是师大人,会一直为师大做贡献。这是我自己的一个心愿,今天也把这个心愿分享给学弟学妹们,未来我们当中很多人会有所成就,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分享这种精神把它传承下去。
谢谢大家。
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俞明祥书记在“弘道奖教金”“弘道奖学金”颁奖典礼暨“梦想酒坛”封坛仪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明高学长,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刚才我们隆重举行了外国语学院首届“弘道奖教金、奖学金”颁奖典礼和201级同学“梦想酒坛”的封坛仪式,校党委副书记王建力作了高屋建瓴、热情洋溢的重要讲话,明高学长专程从北京赶来做了关于梦想、初心、感恩、成功的感人演讲,竺金飞老师、倪晗同学的发言也很朴实精彩。首先,我谨代表外国语学院党委、行政,向明高学长慷慨解囊、捐资助学、回馈院的义举致以崇高的敬意 向全体获奖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诚挚的祝贺!也向王书记和职能部门一直来对我院事业发展、教师队伍、人才培样和学生工作等全方万面的关心关爱和鼎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全校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时间节点,在学校61华诞即将到来至极,我们举办这样的活动,我觉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也特别有意义、有价值。张明高学长很低调也很谦逊,没有同意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奖教金和奖学金;后来经过和他商量,我们共同确定以院训中的“弘道”来命名。那么,我们到底要弘扬什么样的道呢,我认为应该是理论引领之道、教书育人之道、潜心治学之道、成长成才之道;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地大道初心。下面,我想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主题,谈三点想法,与大家共勉。
(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彰显家国情怀、牢记教书育人,应是大学教师的坚守之道和永恒初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习近平总书记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立德立学、以德施教”。此次我们评选的6位“弘道奖学金”获得者,都是近年来学院静心从教,专注教书育人的典范。一直来,以厚实的教学涵养、高尚的人格魅力,规范的言行举止,不断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中,赢得了师生的敬仰和尊重。“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必养其心”。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我们要践行总书记对高校教师提出的“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要求,我认为,要始终做到四个“牢记”。
一是牢记第一担当,把国家情怀“揣在心里”。正如成龙的歌《国家》所唱“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作为全国百强名校、省重点建设高校的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我们承担着“树两代代表,铸两代师魂”的神圣使命。“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德”。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不遥远,要在在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等重大战略中体现高校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
二是牢记第一职责,把教书育人“抓在手中”。三尺讲台虽小,但立德树人的责任重大。作为教师,我们要始终牢记教书与育人是第一职责,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切实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抓在手中,落到实处,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三是要牢记第一要求,把高尚师德“挺在前面”。做到信仰至信而深厚,脚步坚定而有力;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把教育培养和自我培养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和人格魅力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努力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既当好“句读之师”“经师”,更当好“人师”。
四是牢记第一动力,把学术创新“扛在肩上”。学术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和“板凳要坐是十年冷”的坚守。要强化科教融合、寓教于言、以研促教,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科研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不忘育才育人的初心和本分,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双核驱动、两翼齐飞”。
(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致力考研深造,勇攀人生高峰,应为我院更多同学的求学之道和不变本心。
中国现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基因强大而优秀。今日之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作为朝气蓬勃、好学上进、开放自信的当代大学生,学的知识越多,就越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越能用青春梦助力中国梦;也就是电影《蜘蛛侠》中所说的:“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我仔细研究过我院知名校友的成长轨迹,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应届或者在职考验深造,从而拓宽自己的人生道路、迈向成功的。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的张明高学长,1988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师大的研究生,之后从国企转型,经历三次创业经历,始终不忘为国家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梦想和初心,如今他的大视野教育集团刚刚过了五周岁生日,却已经成为国内在线教育行业的第二名,他创办的中国教师教育网是全国教师培训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我还清晰地记得去年“丽泽故事会”上,他对学弟学妹们的寄语“不忘初心,不畏将来,有激情,有梦想,有未来!”
刚刚的颁奖典礼上,我们表彰了一批考研考博深造、学科竞赛获奖、学术创新等方面的先进典型,这几年学院也一直在不断营造氛围、搭建平台、创造机会,成效也较为明显。但是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外语人才的使命相比照,我觉得质量尚可,但人数远远不够。为此,我希望更多的外院学子要向张总学习,敢于有梦、敢于追梦、敢于圆梦;始终紧盯民族振兴、时代发展的重大契机,敢于考研,敢于争取,敢于把握;让考验深造成为服务国家的动力,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常态,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从某种程度上说,考研考博就是一个熬的过程,但是正如路遥所说“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撸起袖子加油干”。希望广大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喊响“向我看齐”“带头冲”“领着学”“领着考”的榜样和标杆作用,以考研深造为荣、以学习奋斗为乐,和自己较劲,和时间赛跑,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敢走在时代前列的奋斗者、开拓者,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
(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追求卓越,同心同向奋进,应是我院核心文化的内在真谛和价值旨规。
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马克思曾说文化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人的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改变人”;康德曾言文化是“最终目的的东西”。如果说价值观是道,人文智慧是术,文化则是大学之魂,大学文化育人是大学第一要义。干好干坏,人内心的文化决定你最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文化浸润、感染、熏陶功能的发挥,我们努力让每一面墙会说话,让每一个细节都有文化味,让每一个特定空间都成为育人载体,让教育会呼吸,润物无声中传播大学精神,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努力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我们在实践中,也凝练了“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追求卓越的梦想文化、潜心问道的学术文化、同心奋进的家园文化”四大核心文化,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当然这里面也包括我们持续全年做好、积极正向反哺的校园文化。在院内外营造了“外院是我家,发展靠大家,同向同行,共建共享”的良好发展氛围,师生共同致力于打造“美丽花园、精神学园、幸福家园、心灵乐园”。师生校友讲起学院的文化都是满满的自豪感,来访专家、考察团组、各级领导也都给我们的文化氛围大大的赞,包括来自美国的终身教授都称赞我们学院“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里所讲的教育就包含了校园文化的深厚滋养。作为学院文化共同体的老师、同学和校友,我们都是大学文化的坚定守护者,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应当有意识地进行阐释学校、学院文化,持久地守护与捍卫,才能保证我们深爱的大外院以文化精神为纽带健康持续地发展。
《周易》里有句名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非洲有句谚语叫“独行快,众行远”。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进一步团结凝聚起来,形成同频共振的工作合力,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的使命职责,为培养出更多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融汇、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融通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也为建设更强更美更好的外语学院而携手共进、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三、静心从教、专注育人——六位老师获“弘道奖教金”
2017年3月31日下午,外国语学院首届“弘道奖教金”“弘道奖学金”颁奖典礼在学院一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典礼正式开始,在主持人一段段深情并茂的颁奖词旁白音中,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竺金飞、何晓东、日语系陶魏青、翻译系陈芳蓉、大外部骆巧丽、应建芬6位教师上台领奖。
她是英语系永远的乐天派“飞飞老师”,她是学生口中亲切的“飞姐”,她身兼英语副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院工会青工委员、班主任、竞赛指导老师等多项工作,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衣带渐宽终不悔”,整天忙碌却始终笑口常开。连续9年教学业绩考核A等,连续8年年度考核优秀,指导多名学生在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全国教育硕士教学技能竞赛获得一、二等奖。曾被评为校“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校优秀班主任、校优秀竞赛指导老师。她就是英语系竺金飞老师。
本科生喜欢叫他“东哥”,研究生喜欢叫他“何师父”,江湖人称“专四小王子”, 他对待教学兢兢业业,连续多年教学业绩考核A等;他喜欢倾听学生意见,教学相长;他担任我院“卓越教师班”班主任,育人不倦;他辅导学生英语专四考试,效果显著。他桃李春风,父爱如山,曾被评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他就是英语系何晓东老师。
她入职9年,却连续六年教学业绩考核A等,担任过3个班级的班主任,3次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担任学生社团“大嘴俱乐部”的指导老师,活动有声有色,多次被评为校优秀社团、省优秀社团。她一颗红心坚守三尺讲台,虽没有轰轰烈烈的获奖,却始终坚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她就是日语系陶魏青老师。
她,为翻译专业建设呕心沥血,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翻译系副主任、系主任等职,全程参与翻译本科专业从校级特色专业、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再到省首批新兴特色专业的所有专业建设工作;她,潜心教学,育人不倦,教学业绩连续8年考核A等,连续2届获得校“教学特聘”岗位,连续2年获得校“优秀论文指导教师”。她就是翻译系陈芳蓉老师。
她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她是同事平常美誉的“骆贵妃”,“贵妃”之美,美在教学,连续9年教学业绩考核A等,连续3届获得“教学特聘岗位”,曾获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十佳”,校首届教坛新秀;“贵妃”之美,美在教研,主持和参与过多项省、校教学改革项目,2015年获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所在教研室被评为校“最美教研室”;“贵妃”之美,美在育人,曾被评为校“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指导多名学生获得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外研社”杯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全国一等奖,多次被评为校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她就是大外部骆巧丽老师。
她是“省教坛新秀”,她的教学业绩每年都是A等!连续3次获得教学质量二等奖,2016年获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她是教改教研的达人,主编教材5部,发表教研论文15篇,主持省新世纪教改项目,省课堂教改项目等省级校级17项、教学课题13项;她是“优秀班主任”,她带的班级被评为校“学风特优班级”;她是“浙江省万名好党员”,以实际行动阐释共产党员的含义;她是校“最美教师”, 以灿烂的笑容和教书育人的实践感染身边每一位师生。她就是大外部应建芬老师。